我国新发现“琅琊病毒” 已感染35人
2022-08-09
1021

近日,中国和新加坡研究人员合作在《新英格兰医学》发表通讯文章,称在中国山东和河南发现了一种可感染人类的新的动物源性亨尼帕病毒。作者将其命名为琅琊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感染者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厌食、肌痛、恶心等。
 
此前 人类已发现5种亨尼帕病毒
 
亨尼帕病毒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亚太地区最具风险的人畜共患病毒群体之一,首次描述是在1998年的马来西亚。当时,病毒在猪群和养猪户中出现,从当年9月到次年5月,总共有265人被感染,其中105例死亡。
 
在此次流行之后,亨尼帕病毒在亚太地区经常出现,而且每次出现都伴随着较高的死亡率。
 
在澳大利亚东海岸发现的亨德拉病毒和在东南亚发现的尼帕病毒,反复出现人类感染和暴发流行,病死率高达40%~75%,但从未在我国被报告过。这两种病毒都被列为第四级病毒。
 
“第四级病毒”是实验室安全隔离病毒的最高级别,被列为该等级的病毒往往都是那些最危险、不可救治的病毒。我们比较熟悉的埃博拉病毒就属于这一类。
 
亨尼帕病毒属中还有一名成员——墨江病毒,最早于2012年在我国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被分离出来,当时报告了3名感染者死亡。
 
本次发现的琅琊病毒,是已知的第6种亨尼帕病毒。目前通过对不同动物血清的检测,主要在一种鼩鼱血清中找到琅琊病毒RNA。这种动物普遍存在于在中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琅琊病毒的基因组由18402个核苷酸组成,其基因组组织与其他亨尼帕病毒相同,在系统发育树上,发现该毒株属于新毒株,进化关系上,其与墨江病毒最相关。
 
为何人兽共患病都不好惹?
 
琅琊病毒与既往发现的亨尼帕病毒家族成员相比,致病力和传播力会不会有所提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表示:“琅琊病毒属于最近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我们对它的传播途径、传播能力以及致病性等科学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的来看,亨尼帕病毒多数对人类致病性很强,病死率也较高,但在人际间的传播能力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近数十年来人类发现了大量新发传染病,而这些传染病绝大部分都是“人兽共患病”,新发现的琅琊病毒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病毒在进化过程中跨越了物种屏障,从动物宿主身上溢出,感染人类。王新宇提醒:“这些病毒一旦适应了人类,便可能在人际间发生传播,甚至像新冠病毒一样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猴痘就是最新鲜的一个例子。”
 
在新冠之前(2012年的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56种此类疾病,并导致至少25亿病例和270万人死亡。
 
对于病毒学家和传染病学家来说,每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都值得重视。王新宇认为,社会大众也应该认识到,新发传染病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新冠病毒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传染病。此次琅琊病毒的报告,又一次体现了我国分离鉴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较为领先的水平,但后续的机制研究也需要跟上。
 
人兽共患的疾病对于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往往都比较陌生,所以当我们成为宿主的时候,对这些病毒不存在免疫功能,直到机体被破坏。
 
很多动物都有着超强的免疫系统,动物病毒在这种免疫系统下进化,当它在人类体内复制的时候,就很容易“用力过猛”。
 
琅琊病毒是否有潜在风险?
 
据报道,本次琅琊病毒暴发比较分散,截至目前总共有35名急性感染者,还没有关于琅琊病毒的致命性的相关报道。
 
目前也没有发现它存在人传人的证据。不过这项研究的研究人员指出,研究样本过少,是否人传人未定。应评估琅琊病毒与墨江病毒之间可能的交叉反应,以改进血清学检测方法。
 
很多常见传染病都属于“动物源性传染病”,比如狂犬病、黄热病、登革热、埃博拉病毒病等病毒性传染病,莱姆病、恙虫病、布鲁菌病等细菌性传染病,还包括非洲锥虫病等寄生虫传染病。不少“动物源性传染病”,动物作为病毒的自然宿主,并不发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类疾病的研究范围不应只局限于人类疾病,应从更大范畴来看待。”王新宇介绍。
 
目前还没有针对亨尼帕病毒的疫苗和治疗药物。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支持性护理,以控制并发症。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山东、河南新发现“琅琊病毒” 可人畜共患

(1)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